close
學雙語更優勢 認知靈活高於只說一種語言者英國蘭卡斯特大學語言學家發現,不同語言說話者對時間的感受不同,進而影響說話者對世界的看法。雙語人士的認知靈活高於只會說一種語言的人們,且學習外語對身心都有益。好萊塢科幻電影《異星入境》講述艾美.亞當斯飾演的語言學家破解外星人語言的故事。她發現,外星人談論時間的方式讓它們擁有預見未來的能力,她也學著這麼做而看見了自己的未來。這就如同電影角色所述:「學習外語,彷彿讓腦袋重新配線。」艾美亞當斯在「異星入境」飾演與外星人溝通的語言學家。圖/索尼提供 分享 facebook 英國蘭卡斯特大學語言學與英語學教授阿瑟納索普洛斯及其研究團隊發現,雙語人士對時間的看法的確根據不同語言而有所差異。雙語人士雖然無法如電影般看見未來,但這項研究證實,學習另一種語言的說話方式,確實會「讓大腦重新配線」;這項研究也是第一個雙語人士認知靈活的心理與物理學證據。語言學家已經知道,雙語說話者能夠在兩種語言間快速且無意識的轉換,這種現象稱為「語碼轉換」(code-switching)。但不同語言說話者對世界觀及組織周遭事物的看法不同,卻是語言學家仍未理解的奧秘。不同語言 改變時間縱橫排序以時間為例,時間的迷人之處在於它非常抽象,看不見、摸不著,卻組織著我們的生活。人們透過想像、語言和更具體的時空經驗來描述時間。瑞典文的未來(framtid)字面意思是「前面的時間」,英文也普遍將時間的概念圖像畫;這兩種語言對未來在前方的解釋是,人們期待未來的好時光,並把過去留在身後。相較之下,秘魯艾馬拉語的未來(qhipuru)字面意思是「時間的後面」。艾馬拉人認為,人們看不見未來,正如同看不見自己的身後,但我們知悉往事,就像我們能夠看見前方的影像。艾馬拉人的「橫向時間軸」與瑞典及英美人士相反,這影響了他們以前進或後退談論未來的方式。與前三者橫向時間軸不同的是,中文採用「縱向時間軸」。我們用上、下的方向來談論時間,例如上周、下周。一項研究發現,不同語言說話者對時間的縱橫線性概念,影響了人們對老化演進的排序。研究者請中英雙語者排列布萊德彼特與李連杰從年輕到老的照片,結果受試者將布萊德彼特根據年輕到老,從左到右擺放,但李連杰的照片卻依年輕到老,從上到下排序。這驗證了文化與意思,在背景獨立的情況下緊密連結且會改變說話者的行為。研究團隊透過不同語言人士「測量」事件發生時間的方式,觀察雙語人士的心理與物理影響差異。舉例來說,只說瑞典語或英語的人以物理「線性距離」來指稱事件持續的時間,如短暫休息(short break)、漫長派對(long party)。但只說希臘語或西班牙語的人則以物理「容量」來描述事件持續的時間,如小休息(small break)、大派對(big party)。語言轉換 觀點情緒也受影響根據前述語言對時間測量的方式,研究人員讓同時會說西班牙語和瑞典語的人接受測試,並在聽到兩種語言的「期間」提示時,估算螢幕裡一條直線被拉長的時間,或一個容器被填滿的時間,或兩種方式同時進行。結果發現,雙語受試者會根據聽到的語言,以線性或容量來回應持續的時間。研究人員說,雙語人士似乎在學習新語言的時候,就無意識的習得該語言的時空測量概念。雙語人士能隨意轉換語言,而新的語言不僅影響說話者的觀點,也影響其情緒、看法和對時間的感覺。愈來愈多證據顯示,雙語人士若每天交互使用不同語言,在學習和多工任務,甚至對長期的精神健康都有好處。影響1/說德文的人最會存錢瑞士經濟學者瑰恩早前替歐洲央行撰寫的研究報告顯示,語言可能影響說話者的金錢觀念,其中又以說德文的人最會存錢。瑰恩根據當地人慣用語言和文化,將瑞士分為三區,分別是(一)德語區、(二)法語區,以及(三)義大利語與羅馬尼牙語區,觀察比較各區居民的用錢行為。瑞士第一大城蘇黎世的主要語言是德語,但在許多國際組織所在的日內瓦則是採用法語為主要語言,而瑞士首都及政府機官所在地伯恩則是德、法雙語並行。外國女子在台北。本報資料照/余承翰攝影 分享 facebook 瑰恩調查發現,德語區中低階級家庭的存錢比率,比法語區多出11%。此外,德語區居民平均存下收入的13.2%,但法語區居民就只會存下收入的10.5%。瑰恩說,這驗證了不同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會影響說話者存錢習慣的差異。這種現象也可套用到歐元區,德國人或政府,都不願意為了投資而舉債,但義大利和西班牙等國家卻累積了許多壞債,顯示文化會影響人們的借貸習慣。巧合的是,義大利前總理蒙提2015年就說,德文的「Schuld」有兩個意思,債務和罪惡是同一個字。影響2/語言會改變行為個性美國幽默作家塞德里在《我的語言夢》一書中,回憶他向嚴師學習法文的痛苦經歷,他當時覺得挫折、脆弱且無力,感覺完全變了個人。外語初學者或許都曾有類似感覺,而美國研究發現,說話者的行為甚至個性真的會隨著發話語言而改變。美國康乃狄克大學社會心理學助理教授拉奈倫.米雷茲-艾斯帕札的研究,請來能說英語和西班牙語的墨裔美籍學生,分別接受英語和西班牙文的性向測驗,評量開放性、責任心、外向、親和力和神經質等5種人格面向。理論上,同一個人透過不同語言的測驗結果應該會相同,但實驗結果卻非如此。受測學生在英文的外向、開放性和責任心項目獲得高分,這可能反映學生的個人文化背景。後續研究進一步請學生分別在15鐘內,用英語和西班牙語描述自己的人格,結果學生們以西班牙文撰寫家庭、人際關係和興趣,但用英文談論成就、大學和日常生活。米雷茲-艾斯帕札形容,這種人格轉變與不同語言的主要價值相關,「語言無法與該語言的文化價值分離,人們透過所說的話來觀察自己」。雙語人士對此的感受特別強烈,因為他們在多種文化裡,都有強勁基礎。但南非開普敦大學的語言與文學教授卡洛琳.麥金尼則認為,說話者性格認知的改變,可能與旁人對說話者說不同語言的反應有關。她說,我們以母語交談時能展現自信且泰然自若,但若要初學者以外語開會,就會顯得浮躁且笨拙。英屬哥倫比亞大學語言與識字教育教授諾頓說:「當你和別人說話,就是介入一種身分協商。你是誰?你在哪?我跟你有什麼關係?你怎麼看我?所以,當有人說他們的性格改變了,意思其實是,『當我跟別人說話,我的個性會改變』。」這可能是人們說外語時,其語境成為說話者自我認知的關鍵。假如外國人旅居中國大陸期間學中文,那麼這個人將會把學習外語期間對他人和文化的觀察,建立在以中文為母語人士的認同感上。但若外國人在美國學中文,那麼這位學生可能會吸收老師對華語文化的想法,包括刻板印象。文╱陳韻涵
0622C295274CE2A5
0622C295274CE2A5
文章標籤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